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进大自然的老师——朱斌

作者: 时间:2020-06-22 点击数:


朱斌教授是生命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发现新颖奇特的微生物核酸代谢酶并应用于前沿核酸生物技术,尤其关注海洋中的新颖微生物及其核酸代谢酶。研究课题视角独特,自由度大,基础与应用并重。2020年1月19日,结束了一学期的工作后,为方便将最新海洋生物学知识融入课堂,朱斌教授前往新西兰准备开始他的生态体验。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原本的两周体验持续到两个月。

3月9日,朱斌教授的《环境生态学》开课了,朱斌教授需要倒5个小时时差给学生上网课。讲述到相关知识点时,朱教授将海外生态体验图片融入课堂,将在新西兰和海南的所见生态学图片发到课堂,真正做到了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带领学生一起云体验学习生态学知识。

“同学们看到这条小溪里的鳗鱼了吗?他们都是来自遥远的深海海沟,经过了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新西兰的这片浅水区域,而到了产卵的季节,还要再回到深海中去。亚洲鳗鱼同样如此,大洋中心的生态变化通过鳗鱼影响着包括千万中国渔民、日本食客甚至美国鱼饲料供应商的巨大产业链;若能模拟鳗鱼产卵的生态环境则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是探险类,也不是经济类、美食节目桥段,而是朱斌教授的《环境生态学》课堂。

克服异地网络授课困难

在新西兰滞留的两个月时间,朱教授需要在网上完成《环境生态学》的授课任务,期间时差、住宿和网络问题一直对朱教授产生困扰。疫情期间身在外地的武汉人需要解决两个月的住宿问题并非易事,朱教授辗转多地,还曾借助毛利人的家中,每天对着牛群备课。由于新西兰和国内时差问题,朱教授需要调整正常生活作息,每天倒5个小时时差给学生上网课。最难解决的还是网络问题,在上网课时,朱教授经常在蹭网和找网上花费很多精力,新西兰部分地区的网络环境非常不好。经常需要搬着桌椅到室外网络条件比较好的位置授课,或者是搬着凳子在居住的房主家的卧室外蹭网。有时需要跟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要跟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需要开车或者跑步去市区找一个网络好的位置上课。

开课前期精心筹划

在网络授课之前,如何选择授课资源是在云教学体验中每个教学老师都在认真思索的关键,授课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吸收程度。在观看了十几套关于《环境生态学》的精品慕课后,朱教授对该门课程整理出网课大纲:“慕课凝练知识点、个人体验增强带入性、问题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挑选了最凝练的慕课课程,保证知识的储备基础上,再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寓教于体验中,带同学们感受蕴藏在大自然中的“知识点”。

课程学习中把课堂搬到大自然

新西兰的生态环境丰富,朱教授在新西兰滞留期间,经常随手拍摄旅途中的各种自然景象,把课堂搬入大自然。“老师每讲到一个知识点都会给我们扩充一些他的所见所闻,上课时他正在新西兰,他就经常给我们拍一些现场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老师的直观展示,我们明白了身在浅水的鳗鱼的迁徙路线、温带雨林系统的现状,我们也相当于‘云’体验了一把。”谈到上课时的精彩瞬间,生命学院郭子菡同学的声音依然透着兴奋劲儿。下图为朱斌教授在新西兰小溪中拍摄的鳗鱼。



网络答疑拓宽教学视觉

朱教授的这种特殊环境下的授课方式充分释放了同学们的活跃思维,同学们有时提的问题很有深度,朱教授可能没有办法立刻进行权威的解答。所以在此期间,朱教授需要进行大量文献和资料阅读。希望通过自身的回答和文献的引导,将同学们的问题引入到主流的框架中去,使他们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下手解答。

特别的作业让学生重观《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的网课上课时间已于4月29日正式结束,此次朱教授的结课考核方式与众不同。“老师让我们列10个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并附上选择的原因。这就使得我们学到的东西,是考完试也忘不掉的东西。”“作业收上来后,我发现课程的重难点问题都覆盖到了,而且还有很多‘和而不同’的个性化问题,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谈到结课作业,学生孙正阳和朱教授都深感收获很大。

而平时作业则是BBC最新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观后感,思考神奇瑰丽的自然生物地理故事背后的生态危机。“收到这样的作业,不枉我颠沛流离中完成的生态学网课,对华科理科生的文学功力刮目相看。”在收到作业后朱教授在朋友圈更新了这样一个状态。下图为某学生的平时作业。


朱教授把课堂搬到了大自然,让牛群和鳗鱼都登上了网课,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有所学,有所感,使学生亲身体会了生命的浪潮,生命的感悟。尽管课程已结束,但网课QQ群里的讨论仍在继续,就像朱教授所期望的那样,对自然、生态和科学的学习和思考将永不停止……